7月24日上午,赣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学生干部和团员代表们怀着崇敬与期待,走进赣州市博物馆,开启了一场兼具历史厚度与实践温度的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。从三楼的红色历史长廊到二楼的振兴成就展厅,从聆听革命故事到躬身志愿服务,同学们在"看、听、思、行"中读懂时代使命,让青春在实践中绽放绚丽光彩。
溯红色足迹:在百年党史中汲取信仰力量
"这盏1927年的煤油灯,曾照亮毛泽东同志探索革命道路的深夜......"随着讲解员的轻声讲述,同学们的目光聚焦在三楼"永恒英雄气奋进新时代——百年征程江西红历史陈列"展厅的展柜中。昏暗的灯光下,那盏井冈山时期的煤油灯虽已斑驳,却仿佛仍在散发着穿透历史的光芒——正是在这样的微光中,《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?》等光辉著作诞生,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。
在"英雄图谱"墙前,密密麻麻的名字让同学们驻足良久。有赣州战役中浴血奋战的红军指挥员,有宁都起义中毅然投身革命的爱国将领,还有新时代里默默奉献的平凡榜样。当看到展柜中那封红军战士留给母亲的家书时,不少同学红了眼眶。"儿此去,为家国安宁,若不能归,望母亲勿念......"潦草的字迹里,是革命者"舍小家为大家"的铁骨柔情,更是江西大地永不褪色的红色基因。
观振兴巨变:在时代答卷中读懂家国情怀
从三楼的历史沉思中走出,同学们来到二楼"奋进新时代书写新荣光——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成就展"展厅,一场跨越十年的"蝶变"图景徐徐展开。
在"基础设施跃升"展区,一张老照片与电子屏上的新图景形成鲜明对比:昔日坑洼的乡间土路,如今已被"三纵四横"的高速公路网取代;曾经需要颠簸数小时的长途车程,现在高铁呼啸而过,1小时就能贯通城乡。更令人振奋的是"产业振兴"单元的转型故事:从锈迹斑斑的老式采茶机,到能实时显示效率与品质的智能设备;从单一的农业种植,到电子信息、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集群的崛起。讲解员介绍,2023年苏区生产总值较振兴战略实施初期增长近3倍,"老区不再是'落后'的代名词,而是创新创业的热土"。
"原来'国家发展'从来不是抽象的词语,它就藏在移民安置点老人阳台上的腊味里,藏在返乡青年直播卖货的笑容里。"带队老师感慨道,"这就是最生动的思政课——让同学们看到,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发展紧紧相连,青春的舞台永远在祖国需要的地方。"
践志愿担当:在微行动中涵养文明素养
参观结束后,同学们自发组成志愿服务队,带着垃圾袋、夹子等工具,投身到博物馆周边的绿化清理志愿服务中。大家分散在草坪、灌木丛等区域,仔细排查每一处角落:有的蹲在草丛里,小心翼翼地将隐藏其中的塑料袋、废纸夹出来;有的拨开枝叶,清理缠在灌木上的塑料绳和烟头等杂物。过一番忙碌,博物馆周边的绿化带变得清爽整洁,看着焕然一新的环境,同学们露出了欣慰的笑容。
这场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,以"参观+实践"的形式,让同学们在历史中触摸信仰的温度,在时代中感受发展的脉搏,在行动中践行青年的担当。正如赣南师大附中德育处主任所说:"思政教育不应局限于课堂,更要让同学们走出校园,在红色土地上感悟初心,在实践锻炼中增长才干,真正做到“知行合一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