赣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成功举办外院学生教育见习活动

发布者:2024级蓉江初中发布时间:2024-12-25浏览次数:

2024年12月24日星期二下午,赣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(蓉江校区)成功举办了一场意义非凡的外院学生教育见习活动。本次活动旨在为赣南师范大学2022级英语专业学生提供一个深入了解实际工作场景的平台,促进其将所学语言知识、语言技能和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,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。


一、各方协同,精心筹备

为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,我校与赣南师范大学紧密合作,成立了专门的教育见习指导小组,由范晓红担任组长,组员包括赵光存、罗娜、姚桂招、柏树平、李胜利、申静静、寇静等经验丰富的教师,他们在活动中充分发挥了指导老师的专业优势。

二、内容丰富,形式多样

本次教育见习活动内容丰富,形式多样,包含了三个环节:两节同课异构示范课,一场微型讲座和评课交流,让参与的160名外院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感受优质教育教学实践。

课例展示

第一节课由赣南师大附中吴粤娟老师执教,授课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Unit 9 Section A (1a-2c)--Can you come to my party?这是一堂听说课,吴老师以圣诞节为切入点,通过视频形式自然导入派对邀请这一主题,并以自己即将举办圣诞派对为例,让学生成为邀请对象,为学生创设了真实的情境,引导学生学会如何用英语接受或者委婉拒绝邀请,达到育人目标。吴老师聚焦于听说两个环节,通过三个听力活动锻炼了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,随后,在听后环节中,吴老师回到课堂最初的设置的情境——“圣诞派对”,通过小组活动引领学生进行了语言输出,让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点回答“Can you come to my party?”这一邀请,使学生做到学习迁移,活学活用。

第二节课由赣南师大附中郭晖儿老师执教,选取人教版八上Unit 9 Section A (1a-2c)作为授课内容,以视频形式引入单元主题,并引导学生围绕“How to make an invitation”进行简单的讨论。这是一堂听说课,在听前环节,郭老师带领学生复习巩固了单元重点词汇短语及其用法,为接下来的听力活动学生搭建了语言知识框架;听后环节聚焦于学生输出技能的培养,郭老师以“新年派对”为切入点,将“说”和“写”两项技能相结合,通过报告和制作邀请函的形式引导学生用英语接受或拒绝邀请。

在授课过程中,吴老师和郭老师都呈现了“教—学—评”一体化的课堂,体现了“把时间还给学生,把方法教给学生”的教学理念,围绕“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”这一单元主题,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主题意义,实现了单元育人价值引领——“Give reasonable reasons to get other’s understanding and forgiveness”,即”以礼待人,以礼拒人。”

微型讲座

课例展示结束后,赣南师大附中的陈琳老师呈现了一场微型讲座,题为“初中英语过程性写作教学实践探究——以八年级上册 Unit 3 I’m more outgoing than my sister写作课为例”,从以下四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初中英语过程性写作教学:过程性写作教学概述,过程性写作教学步骤,与传统写作教学的区别,以及教学案例分析。陈老师指出,在传统的写作教学中,教师作为评判者,通常为学生提供范文,要求学生背诵,这不仅打击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,也不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,进而强调了过程性写作的必要性,提倡应以学生为中心,学生是写作的主体,而教师是引导者和协助者。

两节示范课和讲座不仅展示了我校教师精湛的教学技艺,也为学生们提供了难得的学习机会。

评课交流

在评课交流环节,师大专家教授们和我校教师积极参与,展开了深入而丰富的研讨。

赣南师范大学姚桂招教授:

姚教授首先感谢了三位老师毫无保留的分享,并对此次活动给予了肯定,从教师专业发展、学生发展、教研活动等方面来看,都是一次宝贵的学习交流和自我成长的机会。接着,姚教授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点评:1. 深入解读教材,践行单元整体教学。教师要深入解读教材,致力于将输入性知识转化为输出性知识,实现学科育人,素养整合的教学目标;2. 活动设计和实施。教师要践行英语学习活动观,培养问题意识,基于教材,深入教材,超越教材,设计具有层次性和逻辑性的教学活动,在活动实施过程中,创设真实的情境,让学生明确需要解决什么问题;3. 评价的设计与应用。在授课过程中,教师要实现“教学评”一体化。课堂伊始,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,让学生清楚上课目的及意义;在学生展示环节,提前告知评价标准,为学生展示搭建框架。姚教授的点评全面而专业,充满激励性。

赣南师范大学柏树平教授:

柏教授从课堂教学的角度对两位授课老师给予了指导性建议。他强调课堂应以学生为中心,但学生活动不宜过多,教师的指导与引导要占据一定比重,就听说课而言,要善于听取学生的语言并进行引导与纠音,仅通过跟读音频和朗读达不到语言训练的效果。在活动设计的层次性上也要避免多个同类型的、单一的活动,相似的听力文本和任务容易使学生丧失兴趣、产生疲惫感,应当针对性地设计不同类型的问题和任务,让学生充分参与,产生新的思考。

赣南师范大学李胜利教授:

李胜利教授肯定了此次活动的意义,呈现了一场“互动式评价”。李教授通过问答的形式让2022级英语专业学生参与到最后的评课环节,抓住本课时的一大主要问题“Can you come to my party?”,指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意义的建构,实现有意义学习,这包含五个特点:目的、主动、建构、合作以及真实。学生如何回答“Can you come to my party?”这一问题,取决于该问题对他们是否有意义。李教授提到,郭晖儿老师在听后环节以“新年派对”为契机,创设真实情境,这不仅让学生真实地进入学习,更重要的,这是文化意义的体现,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与推广有一定的价值。可以说,李教授的点评兼具专业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导价值。

赣南师范大学赵光存教授:

赵光存教授首先对参加此次活动的所有教师和学生表达了感谢,他总结到,任何教学,任何课堂,都要促进学生真是学习的发生,正如本杰明·富兰克林所说:“Tell me and I forget. Teach me and I remember. Involve me and I learn.”只有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课堂,他们的学习才会有意义。

赣南师大附中郭淑芸老师评课:

吴老师的课堂有三大亮点:1.情境性。按照课标要求,吴老师创设了一个大情境,将所有的教学活动放在一个大的情境下进行,使得学生的学习能够自然而然地在情境中进行;2.层次性。吴老师注重教学活动设计的由易到难的层次,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一步一步地完成各种学习任务;3.多样性。吴老师的教学活动形式多样,有集体活动,个体活动,有听有说有看有唱,让学生能够在多样的活动中掌握所学的内容。郭淑芸老师也指出了值得探讨的地方,在授课时,老师需要在课堂初始告知学生本课的教学目标,让学生有目的地学习,并根据教学目标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。

郭淑云老师用了三个词语来概括郭晖儿老师的课堂:1.扎实。郭老师从词到短语到句子到语篇,都有带读或跟录音读,这对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是非常有帮助的;2.自然。整个课堂环环相扣,每一个环节都做到了充分的铺垫和支架,使得活动自然发生,学习的学习也能够自然实现;3.清晰。郭老师语音语调清晰,教学指令清晰,教学目标清晰,评价标准清晰。在这么清晰的课堂中,学生肯定也能清晰地掌握知识。

赣南师大附中曾辉老师评课:

两位老师教态自然亲切,指令清晰,课程设计思路清晰且完整,视频导入,情景设置贴合文本,注重语音语调的学习,最后通过情景让学生发出邀请,接受邀请和拒绝邀请,并学会以礼待人,以礼拒人。

吴老师以现在的时间—圣诞节为契机,创设圣诞派对的情景自然导入邀请同学们来参加,在邀请的过程中引入目标语言,发出邀请,接受和拒绝邀请,并且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,展示同学的照片和拒绝的原因请学生回答,同时也引入了文本中拒绝的原因。首先,在听前环节,吴老师通过展示书本图片,带着学生仔细读图,训练了学生读图预测的能力,为听力做准备。在听力环节,听力活动由易到难,循序渐进,任务由少到多,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;同时,在听的过程中,吴老师展示了听力策略,对学生的听力有一定的帮助。听后通过阅读听力材料来分类总结目标语言,并通过复述对话的活动巩固目标语言,吴老师也对学生的发音和语调进行了点评和表扬,这有利于学生课堂积极行为的强化,为最后的语言输出做了充足的准备。在最后的小组活动中,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,使用本节课目标语言,在其他组展示时,其他同学能够认真倾听,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。自我评价部分可以看得出学生们有些较强的自信心,体现了课标中的乐学,激发学生的兴趣。

郭老师的课堂愉悦活泼,过程环环相扣,选取的角度贴近学生的生活,让学生有话可说参与度很高。郭老师的课堂有三大亮点:第一,教学活动紧紧围绕教学目标。从课堂的图片导入学生拒绝的理由,从而解决单词和短语的障碍,师生对话活动中对目标语言的感知,听力活动中要求学生关注目标语言,听后活动中总结运用目标语言。第二,教学活动环环相扣,层层递进。师生之间的情景对话感知句型和短语,两个听力活动听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,如在第二个听力活动前,吴老师提了问题“邀请了哪些人?谁不能来?为什么不能来?”第三,小组活动轻松愉快,达成了教学目标。小组活动过程中,学生笑容灿烂,非常愿意参与小组任务,展示的学生们积极活跃,主动表现,通过展示可以看得出学生能够运用语言进行情景交际,礼貌待人。

赣南师大附中谢海平老师评课:

吴老师语言语调好听,教态亲切,过程完整,指向教学目标,活动多样,教学基本功扎实;在授课过程中,吴老师对教学内容上进行了自己的整合,利用自己的邀请情景来导入,“以身入局”,创设真实情境,引导学生进行实际迁移,学会如何发出邀请,接受邀请和拒绝邀请,并以礼待人,以礼拒人。同时,谢老师提出,在教学过程中,老师可以给予学生更多更细致的反馈,以此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。

郭老师语音语调舒服,能有效组织和管理课堂,教学过程完整,形式多样。郭老师在课堂伊始就展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,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应做什么,其教学目标符合课程标准,并在最后的展示环节中让教学目标变得可测可评。在教学内容方面,容量和难度符合学生认知水平,有利于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提升。最后,谢老师指出,授课老师可以再加强师生互动、生生互动,让课堂氛围更活跃。

赣南师大附中黄敏老师评课:

吴老师和郭老师今天的两节课,教学目标非常明确,围绕“邀请与应答”这一功能性句型展开教学,最后,学生在教师设置的情境中进行邀请和应答。整堂课下来,学生达成了知识技能目标,同时两位老师渗透了情感教育,培养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;在教学实施中,两位老师都各有亮点,吴老师在情境设置上,体现了让语境真实发生,邀请班上学生和任课老师参加圣诞party,学生对这些人非常熟悉,一下子课堂氛围就活跃了起来。这一情境贯穿到了整个的课堂,在听后口语环节继续让学生在这一情境下进行操练,情境设置比较完整。其次, 在做听力任务时,吴老师借助了思维导图让学生进行复述,有意地为学生搭建了“脚手架”,为后面的口语活动做了铺垫。郭老师在处理听力任务上,指令和思路非常清晰,由泛听、精听到让学生进行文本分析,对应答方式进行归类,逻辑条理都非常清晰,并且对重点词汇短语进行了讲解。听后口语操练环节,郭老师准备了邀请卡,让学生写邀请函,这点有利于学生学习写作,但放在第一课是否会有难度,这点还需斟酌。总的来说,两位老师这两堂课教学目标清晰,教学任务完成较好。教态自然亲切,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,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模式。最后,黄老师提出建议,在授课过程中,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,比如,中西方在邀请和应答上是否有所不同,教师可以稍作比较。

三、收获满满,意义深远

对于参与活动的外院学生来说,这是一次收获满满的体验。他们通过观摩示范课和聆听讲座,深入了解了实际教学场景,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有了更清晰的方向。同时,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式,也有助于他们提升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和职业素养。

赣南师大附中一直致力于教育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的融合,此次教育见习活动的成功举办,正是这种理念的生动体现。学校将继续开展此类活动,为更多学生提供优质的实践学习平台,助力他们成长成才。

通过此次活动,师大附中与外院建立了更加紧密的联系,为未来的教育教学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。相信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,将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教育人才,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。







扫一扫分享本页
/_s201/ce/65/c3333a118373/page.psp

通知通告